周测卷六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试卷)

今天给各位同学分享周测卷六基本不等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基本不等式试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分享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 教学 方法 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基本不等式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基本不等式 ,认识其运算结构;

(2)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及代数意义;

(3)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由几何图形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

(2)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悟数学的发展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

(2)体会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 等号成立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工具】

课件辅助教学、实物演示实验

【教学流程】

SHAPE MERGEFORMAT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这是根据赵爽弦图而设计的。用课前折好的赵爽弦图示范,比较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得到怎样的相 等和不等关系?

赵爽弦图

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所以, ,即

4.基本不等式

1)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b ,可得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 (1)

只要证 (2)

要证(2),只要证 a+b- 0 (3)

要证(3),只要证 ( - ) (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4)中的等号成立。

3)理解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二

课题:3.4.3 基本不等式 的应用(二)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高二(290)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刘和安 单位: 姚安一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起到了对学生以前所学知识与方法的复习、应用,进而构建他们更完善的知识网络.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这一点,在本节课是真正得到了体现和落实.?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观察、阅读、归纳、逻辑分析、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对基本不等式展开实际应用,进行启发、探究式教学并使用投影仪辅助.?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构建基本不等式解决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探究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类比、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 学、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仍应强调不等式的现实背景和实际应用,真正地把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工具.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让学生去体会基本不等式所具有的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去热爱数学、研究数学.而不是觉得数学只是一门枯燥无味的推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点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又会涉及与函数、方程、三角等许多数学本身的知识与方法的处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采用探究法,按照观察、阅读、归纳、思考、交流、逻辑分析、抽象应用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较典型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构建基本不等式解决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

2.让学生探究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探究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不等式应用时等号成立条件的考查;?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推进新课

已知 ,若ab为常数k,那么a+b的值如何变化??

若a+b为常数s,那么ab的值如何变化?

老师用投影仪给出本节课的第一组问题

(1)求函数y=2x2+ (x0)的最小值.?

(2)求函数y=x2+ (x0)的最小值.?

(3)求函数y=3x2-2x3(0x p="" )的最大值.?

(4)求函数y=x(1-x2)(0x1)的最大值.? p=""

(5)设a0,b0,且a2+ =1,求 的最大值.?

(三)合作探究 我们来考虑运用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来解答这些问题.根据函数最值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若平均值不等式的某一端为常数,则当等号能够取到时,这个常数即为另一端的一个最值. ?

(四)例题精析?

【例】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形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4 800 m3,深为 3 m.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20元,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

当且仅当a=b时,a+b就有最小值为2k.?

当且仅当a=b时,ab就有最大值 (或ab有 最大值 ).?

学生完成

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

(根据学生完成的典型情况,找五位学生到黑板板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到黑板板演的完成情况再一次作点评)?

学生思考、回答,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三

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本节是复习课,不仅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还要掌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再认识“基本”二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

另外,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回顾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利用“赵爽弦图”回顾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再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回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教材“探究”再探究,引导学生拓展基本不等式,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3、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4、利用电脑屏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三、教学对策

本节作为基本不等式的复习课,一是借助弦图和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形成过程,体验基本不等式模型的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等系列思维活动过程,复习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特征,体会数学 抽象思维 的方法;二是通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探索和不同角度的欣赏,学生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述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归纳得出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使用条件,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是要引导学生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常见的最值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顾基本不等式.

情景引入:

【投影显示】赵爽弦图。

问题1、请同学们重温“赵爽弦图”,比较正方形ABCD的面积S和里面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之和S’的大小,看可以得到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对“赵爽弦图”的观察,使学生由形识数,从几何图形中得到重要不等式的代数形式:

当且仅当,a=b时,取得等号。)

问题3、那么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对实数a、b有什么要求呢?

( )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看探究中的图3.4-3。

问题5、让D点动起来,请大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链接1:几何画板—赵爽弦图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相关 文章 :

1.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5篇)

2.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3篇】

3.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

4. 数学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

5.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6.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7. 初中七年级下册《实数》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8.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9.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10. 高考数学基本不等式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img]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填空题。

1.9 ∶()= =()÷32=

2.蓝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红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

3.两个圆的半径比为3∶2,它们的周长比是(),正方形边长与周长的比值是(),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一个底面积的比是()。

4.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0.8,甲数与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5.盐占水的25%,盐与盐水的比是()。

6.男生比女生多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

7.男生的 与女生的 同样多,男生与女生的比是()。

8.若a+b= ,a∶b=3∶8,那么b=()。

9.

已知AB∶BC=1∶4,那么三角形ABD与三角形DBC的面积的比为()。

10.一袋面粉,吃去的与剩下的质量比是3∶5,还剩这袋大米的 。

11.a∶b= ,那么2a∶2b=()。

1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比为1∶2∶3,这个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1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为2∶5,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是()。

14.在一道减法算式中,被减数与减数的.比为8∶5,差比减数少24,这道减法算式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糖占糖水的 ,那么糖与水的质量比是()。

A.1∶20 B.1∶21C.1∶19

2.一杯糖水,糖与水的比是1∶16,喝掉一半后,糖与水的比是()。

A.1∶8 B.1∶16 C.1∶32

3.3∶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

A.加上10 B.乘6 C.加上6

4.把甲班人数的 调入乙班,两班人数相等,原来乙班与甲班的人数比是()。

A.5∶3 B.3∶5 C.4∶5

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3∶4∶5,这是一个()三角形。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三、化简比。

3.5∶0.15  ∶   1∶

0.5∶2.5 80∶15 ∶35

   四、求比值。

16∶20 2∶  4.5∶6

∶   120∶18   5∶0.25

   五、操作题。

下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沿着方格线画一个周长是28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2的长方形。

六、解决问题。

1.消毒酒精是由纯酒精和蒸馏水配制而成的,纯酒精与蒸馏水的比是3∶1。

(1)1.5升消毒酒精中含纯酒精多少毫升?

(2)用500毫升纯酒精配制消毒酒精,要加蒸馏水多少毫升?

(3)用8升蒸馏水,可配制消毒酒精多少升?

2.甲、乙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2∶3,当乙做完48个零件时,甲做了多少个?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分米,它的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4.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按体积3∶2∶1分成三个小长方体,每个小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5.某小学有学生410人,低、中、高年级的人数之比为21∶12∶8,低年级比中年级多多少人?

6.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与顶角的度数比是1∶4,顶角是多少度?

7.一种什锦糖是用巧克力糖、水果糖、奶糖按1∶3∶4的比配制而成的。

(1)如果要配制120千克这种什锦糖,需要巧克力糖、水果糖、奶糖各多少千克?

(2)巧克力糖、水果糖、奶糖各有30千克,要配制这种什锦糖,当水果糖用完时,巧克力糖还剩下多少千克?还需要增加多少千克的奶糖?

8.工厂买来120吨生产原料,先把 分给丙车间,其余的按3∶5分给甲、乙两个车间,甲、乙两个车间分别分到多少吨?

第六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1.24 12 64 2.1∶3 2∶3

3.3∶2   6∶1 4.4∶5

5.1∶5 6.8∶5 7.25∶18 8.

9.1∶4 10.  11.  12.90° 直角 13.75°

14.96-60=36

二、1.C 2.B 3.C 4.B 5.A

三、70∶3 2∶3 4∶3 1∶5 16∶3 1∶40

四、  8       20

五、提示:长方形的长为10厘米,宽为4厘米。

六、1.(1)1.5升=1500毫升 1500× =1125(毫升)

(2)500× = (毫升) (3)8÷ =32(升)

2.48× =32(个)

3.40÷2=20(分米) 20× =12(分米)

20× =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

4.6×5×4=120(立方厘米)

120× =60(立方厘米)

120× =40(立方厘米)

120× =20(立方厘米)

5.410× =90(人)

6.180°÷(1+1+4)=30° 30°×4=120°

7.(1)巧克力糖:120× =15(千克)

水果糖:120× =45(千克)

奶糖:120× =60(千克)

(2)30-30× =20(千克) 30× -30=10(千克)

8.120× =72(吨)

甲车间:72× =27(吨)

乙车间:72× =45(吨)

bfb数学八年级上周周清测试卷(16)

、选择题

1、已知:如图,在△ABC中,∠ADE=∠C,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eq \f(AD,AB)= eq \f(AE,AC) B. eq \f(AE,BC)= eq \f(AD,BD) C. eq \f(DE,BC)= eq \f(AE,AB) D. eq \f(DE,BC)= eq \f(AD,AB)

2、AC是□ABCD的对角线,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

A.2对; B.3对; C.4对; D.5对.

3、如果关于x的方程x 2m-3=3x 7的解为不大于2的非负数,那么

(A)m=6 (B)m等于5,6,7 (C)无解 (D)5≤m≤7

4、如图,P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PB>PA),四边形AMNB、四边形PBFE都为正方形,且面积分别为 、 .四边形APHM、四边形APEQ都为矩形,且面积分别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5、柏拉图借毕达哥拉斯主义者提马尤斯门(Timaeus)的口说出以下的话:“两个东西不可能有完美的结合,除非另有第三者存在其间,因为他们之间必须有一种结合物,最好的结合物是比例.设有三个数量,若中数与小数之比等于大数与中数之比,反过来,小数与中数之比等于中数与

帅哥靓姐帮帮忙!谢谢啦!感激不尽!!!!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 , ,求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如: ,如果 ,求 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

(2) ; ;

(3)对于任意集合 ,则:

① ; ; ;

② ; ;

; ;

③ ; ;

(4)①若 为偶数,则 ;若 为奇数,则 ;

②若 被3除余0,则 ;若 被3除余1,则 ;若 被3除余2,则 ;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2)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

(3)韦恩图的运用:

四、 满足条件 , 满足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

注意:“若 ,则 ”在解题中的运用,

如:“ ”是“ ”的 条件。

六、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

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如:若 , ;问: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函数有 个,若 ,则 到 的一一映射有 个。

函数 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的个数为 个。

二、函数的三要素: , , 。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 ;②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 ,则 ; ② 则 ;

③ ,则 ; ④如: ,则 ;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 ,求 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 ;定义域为 。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

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如: 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 ;(2) ;

(3) ;(4) ;

(5) ;(6) ;

(7) ;(8) ;

(9) 。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与 轴的交点为 ;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

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 的形式,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③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5)对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对数函数:y= (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注意:(1) 与 的图象关系是 ;

(2)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3)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 的值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六、 的图象:

定义域: ;值域: ; 奇偶性: ; 单调性: 是增函数; 是减函数。

七、补充内容:

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 正比例函数

② ; ;

③ ; ;

④ ;

三、导 数

1.求导法则:

(c)/=0 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xn)/=nxn-1 特别地:(x)/=1 (x-1)/= ( )/=-x-2 (f(x)±g(x))/= f/(x)±g/(x) (k•f(x))/= k•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V=s/(t) 表示即时速度。a=v/(t) 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一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能推出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但 ,∴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二 时,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若将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 ,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 为增函数,就一定有 。∴当 时,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 ,即为 或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则 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是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四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 (1)分析 的定义域;(2)求导数 (3)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四、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若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① ; ;

②若 ,则 ,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如:①函数 的最小值 。

②若正数 满足 ,则 的最小值 。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设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2)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3) ; ;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

⑷利用常用结论:

Ⅰ、 ;

Ⅱ、 ; (程度大)

Ⅲ、 ; (程度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六、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Ⅰ、 :⑴若 ,则 ;⑵若 ,则 ;

Ⅱ、 :⑴若 ,则 ;⑵若 ,则 ;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5)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1).几何意义: : ; : ;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①若 则 ;②若 则 ;③若 则 ;

(3).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4).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⑴ ;⑵ ;

⑶ ;⑷ ;

(7)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 、 、 讨论。

五、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26.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

27.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3

② (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六、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 .

(2)若a=( ),b=( )则a b=(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以向量 = 、 =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 + , = - , = -

且有| |-| |≤| |≤| |+| |.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0= +(- )=0.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 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同;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反;当 =0时, =0.

(3)若 =( ),则 · =( ).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

(2) 若 =( ),b=( )则 ‖b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

分点坐标公式:若 =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 ≠-1), 中点坐标公式: .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作 = , =b,则∠AOB= (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它们的夹角为 ,则 ·b=| |·|b|cos .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 ),b=( )则e· = ·e=| |cos (e为单位向量);

⊥b ·b=0 ( ,b为非零向量);| |= ;

cos =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b=b· ;( )·b= ( ·b)= ·( b);( +b)·c= ·c+b·c.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

七、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成绩好坏,不足为怪,只要努力,无愧天地!祝你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期待你的成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大家快来看看吧。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小题,满分36分.请把表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下表中对应的题号下.)

1.下列分式中,是最简分式的是()

A. B.

C. D.

2.当分式 的值为0时,字母x的取值应为()

A.﹣1 B.1 C.﹣2 D.2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2﹣3=﹣8 B.20=1 C.a2•a3=a6 D.a2+a3=a5

4.(﹣8)2的立方根是()

A.4 B.﹣4 C.8 D.﹣8

5.若代数式 有意义,则x必须满足条件()

A.x≠﹣ B.x C.x﹣ D.x≥﹣

6.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度数分别是()

A.50°,80° B.65°,65°

C.50°,80°或65°,65° D.无法确定

7.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B.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必定也相等

C.对顶角相等

D.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8.下列长度的三根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3cm,10cm,5cm B.4cm,8cm,4cm

C.5cm,13cm,12cm D.2cm,7cm,4cm

9.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A.x﹣1 B.x≤3 C.1

10.计算 ÷ × 的结果估计在()

A.5至6之间 B.6至7之间 C.7至8之间 D.8至9之间

11.已知关于x的方程 ﹣ =0的增根是1,则字母a的取值为()

A.2 B.﹣2 C.1 D.﹣1

1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有一个内角大于60° B.有一个内角小于60°

C.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 D.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6小题,满分18分)

13.最小刻度为0.2nm(1nm=10﹣9m)的钻石标尺,可以测量的距离小到不足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刻度最小的标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一最小刻度为m.

14.分式方程 =﹣4的解是x=.

15.计算: • =.

16.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使∠1=60°,∠2=100°,则∠3=°.

17.如图,已知∠BAC=∠DAC,则再添加一个条件,可使△ABC≌△ADC.

18.如图,已知在△ABC中,AB=7,BC=6,AC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点E,交AB于点D,连接CD,则△BCD的周长为.

三、解答题:(19题每小题8分,20题6分,满分14分)

19.(1)计算: ﹣

(2)计算:(2 ﹣5 )﹣( ﹣ )

20.解下列不等式 ≤ ﹣1,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四、分析与说理:(每小题8分,共2小题,满分16分)

21.已知:如图所示,AB=AC,CE与BF相交于点D,且BD=CD.求证:DE=DF.

22.已知:如图所示,在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且AD=2 ,以AD为一边向左作等边△ADE.

(1)求:△ABC的面积;

(2)判断AB与DE的位置关系是什么?请予以证明.

五、实践与应用(每小题8分,共2小题,满分16分)

23.已知北海到南宁的铁路长210千米.动车投入使用后,其平均速度达到了普通火车的平均速度的3倍,这样由北海到南宁的行驶时间缩短了1.75小时.求普通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列方程解答)

24.张华老师揣着200元现金到星光文具店购买学生期末考试的奖品.他看好了一种笔记本和一种钢笔,笔记本的单价为每本5元,钢笔的单价为每支2元.张老师计划购买两种奖品共50份,求他最多能买笔记本多少本?(列不等式解答)

六、阅读与探究(每小题10分,共2小题,满分20分)

25.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决问题:

阅读材料:数学上有一种根号内又带根号的数,它们能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及二次根式的性质化去一层根号.

例如:

= = = =|1+ |=1+

解决问题:

①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 = = =||=

②根据上述思路,试将 予以化简.

26.已知:在△ABC中,∠BAC=90°,∠ABC=45°,点D为线段BC上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向右作正方形ADEF,连接FC,探究:无论点D运动到何处,线段FC、DC、BC三者的长度之间都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予以证明.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小题,满分36分.请把表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下表中对应的题号下.)

1.下列分式中,是最简分式的是()

A. B.

C. D.

【考点】最简分式.

【分析】最简分式的标准是分子,分母中不含有公因式,不能再约分.判断的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并且观察有无互为相反数的因式,这样的因式可以通过符号变化化为相同的因式从而进行约分.

【解答】解:A、 的分子、分母都不能再分解,且不能约分,是最简分式;

B、 ,不是最简分式;

C、 ,不是最简分式;

D、 ,不是最简分式;

故选A

2.当分式 的值为0时,字母x的取值应为()

A.﹣1 B.1 C.﹣2 D.2

【考点】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分析】直接利用分式的值为零,则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得

x+2=0且x﹣1≠0,

解得x=﹣2,

故选:C.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2﹣3=﹣8 B.20=1 C.a2•a3=a6 D.a2+a3=a5

【考点】同底数幂的乘法;合并同类项;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零次幂,负整数指数幂,可得答案.

【解答】解:A、2﹣3= = ,故A错误;

B、20=1,故B正确;

C、a2•a3=a2+3=a5,故C错误;

D、不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指数不能相加,故D错误;

故选:B.

4.(﹣8)2的立方根是()

A.4 B.﹣4 C.8 D.﹣8

【考点】立方根.

【分析】先求出(﹣8)2,再利用立方根定义即可求解.

【解答】解:∵(﹣8)2=64,64的立方根是4,

∴(﹣8)2的立方根是4.

故选:A.

5.若代数式 有意义,则x必须满足条件()

A.x≠﹣ B.x C.x﹣ D.x≥﹣

【考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析】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解答】解:依题意得:2x+1≥0,

解得x≥﹣ .

故选:D.

6.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度数分别是()

A.50°,80° B.65°,65°

C.50°,80°或65°,65° D.无法确定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本题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50°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

【解答】解:当50°是底角时,顶角为180°﹣50°×2=80°,

当50°是顶角时,底角为÷2=65°.

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度数分别是50°,80°或65°,65°.

故选:C.

7.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B.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必定也相等

C.对顶角相等

D.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考点】命题与定理.

【分析】根据实数与数轴的关系,绝对值的性质,对顶角相等以及三角形重心的定义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即可得解.

【解答】解:A、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是真命题,故本选项错误;

B、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必定也相等,是假命题,应为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必定也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故本选项正确;

C、对顶角相等,是真命题,故本选项错误;

D、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是真命题,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8.下列长度的三根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3cm,10cm,5cm B.4cm,8cm,4cm

C.5cm,13cm,12cm D.2cm,7cm,4cm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对各选项进行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

A、5+310,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B、4+4=8,不能够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C、12+513,能够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

D、2+48,不能够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A.x﹣1 B.x≤3 C.1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先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可.

【解答】解: ,

∵解不等式①得:x﹣1,

解不等式②得:x≤3,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3, p="" /x≤3,

故选D.

10.计算 ÷ × 的结果估计在()

A.5至6之间 B.6至7之间 C.7至8之间 D.8至9之间

【考点】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分析】利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得到原式= ,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得到 .

【解答】解:原式= = ,

因为 ,

所以6 7.

故选B.

11.已知关于x的方程 ﹣ =0的增根是1,则字母a的取值为()

A.2 B.﹣2 C.1 D.﹣1

【考点】分式方程的增根.

【分析】去分母得出整式方程,把x=1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 ﹣ =0,

去分母得:3x﹣(x+a)=0①,

∵关于x的方程 ﹣ =0的增根是1,

∴把x=1代入①得:3﹣(1+a)=0,

解得:a=2,

故选A.

1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有一个内角大于60° B.有一个内角小于60°

C.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 D.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考点】反证法.

【分析】反证法的步骤中,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面成立,可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时,

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故选:D.

关于周测卷六基本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试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